瞄准“紧缺急需”,以政策引领驱动人才链。坚持“需求导向”,按“需”发力,建立靶向精准、务实高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完善机制“强支撑”。严格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对重点人才工作实行目标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三单”管理,由“单打独斗”变“齐抓共管”,实现“1+1>2”的效果。科学规划人才政策体系,制定《中宁县“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等“1+7”人才政策及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办公室工作细则等,持续释放人才政策红利,积极构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全链条体系。结合实际“补短板”。制定《关于开展“政府出钱、企业育才”工作的实施方案》,对企业引进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在服务期内,给予每年1-2万元绩效薪酬及10-20万元安家补助费,充分激发了各类企业自主引才活力。立足县域医疗实际,“组团式”引进厦门医学院等知名专家10名,成功实施首例胃镜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剂及组织胶治疗术,血透室、胸痛中心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提升服务“强保障”。探索设立中宁县人才发展基金,制定优化《中宁县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列支500万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扶持。聚焦人才“暖心”工程,联合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聚智汇力”,为人才提供住房、金融、教育、医疗、餐饮、文化、旅游等方面精细化服务。
把准“成长所需”,以要素保障赋能创新链。坚持以“全链条谋划+多维度培育”,为人才培植锻炼成长的沃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打造“多维育才”新体系。构建党政人才“复合型”、产业人才“精英型”、农村实用人才“传帮带”、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化”“四维”培育体系,切实加强人才培养、管理工作,充分释放人才乘数效应。实施人才带动产业、产业带富集体“双带”工程,建立健全“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人才库”“驻社区工作队人才库”,全面推行金融人才挂职村党组织副书记工作,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升级,既“增量”又“提质”。开辟“以赛聚才”新路径。聚焦“以赛助创、以赛促引、以赛聚才”,精准布局赛道,面向全区征集枸杞、教育、科技、卫健、工信等领域优质人才项目42个,搭建“比武场”,逐步实现由传统招引向以“大赛聚人才、人才带项目、项目强产业”的转变。充分发挥人才成员单位主体作用,采用“政府+企业”合作办赛模式,设置“传统+新兴”产业工种技能大赛,培育高技能人才5576人。搭建“青年发展”新平台。依托名医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立“1+N+N”(工作室领衔人帮带工作室成员、工作室成员帮带后备人才)“导师帮带”模式,辐射培养骨干人才400余名。制定印发《中宁籍优秀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实施方案》,举办“联盟聚力 智汇杞乡”青年人才杞乡行、青年人才读书会等活动20场次,举行青年电商创业、发展政策沙龙9期,发放“青农贷”55万元,鼓励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就业、创新创业。
精准“配置供需”,以用才效能提质产业链。坚持在产业引人才、人才兴产业上寻突破,实现“高精尖缺”人才凝聚、产业人才汇聚、实用人才集聚。科研成果从“书架”引向“货架”。聚焦锰基、铝基、枸杞深加工产业链发展图谱,靶向引进破解企业阳极渣清洁化综合利用难题、枸杞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等方向科技创新团队11个,高端专家61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4个,在124家深加工企业广泛应用,产业链条进一步延展增效。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地合作企才融合发展”,全县27家科技型企业和中科院、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43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囊服务。企业模式从“制造”转为“智造”。积极引导扶持天元锰业、早康、天仁等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产业含金量和附加值,截至目前,全县培育科技型企业17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19家。结合打造中宁县枸杞人才聚集地,建立专家人才库和科研项目库,建成院士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人才小高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各类人才培养载体43个。产业发展从“量变”转向“质变”。联结中科院院士6位,工程院院士2位,设立签约实验室17个,倾力推动枸杞产业加工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枸杞加工企业发展到124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培育出了“宁夏红”“早康”“玺赞”等自主知名品牌75个。组织29家规上工业企业归集全社会R&D经费投入1.08亿元,同比增长11.34%,中宁枸杞产业综合产值130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达198.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7个月稳居全区第一,人才对企业发展贡献率大幅提高,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铸造强劲引擎。